查看原文
其他

上国际学校能反悔吗?7年级孩子为何从北京国际学校返回到体制内?

田菁 顶思 2021-11-12

最近,我们了解到一个从国际化学校转学至衡水初中的学生故事,先是好奇这个家庭为何会做出这种看似反常的选择,而后意识到,这个故事背后体现的是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不但不矛盾冲突,而且有很大的共通性。再有就是引发了一个思考,未来国内学生的升学选择是不是又多了呢?


文 | 田菁

编 | Kimberly


7年级下学期,Jack郑贤泽从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转学去了衡水第五中学。


事实上,在半年前他参加过衡水初中的入学考试,但很遗憾没考上。


那时候,Jack的班主任刘老师问道,“你为什么去考试”,郑同学说:“我妈让我去的。”


而这一次在确定继续参加考试前,刘老师问他,“确定要去考试么吗?”郑同学的回答斩钉截铁:“老师,我确定要去。”


所幸,考试结果是令人欣喜的,他考上了。


从Jack的求学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典型的“双向可逆”的故事:从国际学校路径返回体制内学校。


“双向可逆”,即学生在完成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课程体系内容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规划,选择是参加中考回到国内的教育体系就读重点公立高中,继而参加高考,或是选择考入优质的国际高中,为留学申请做好充分准备。



Jack:从新府学至衡水初中,

 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抉择



香港作家陶杰曾感慨:“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究竟是选择体制内还是走国际化路线,是困扰很多家长的命题,而这个抉择又往往关系着一个孩子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


Jack无疑是幸运的,在经过考试失败、迷惘、摸索后,他最终发现了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但在他之外,还有很多家长和孩子正在承受“求学之苦”。



尤其是在海外疫情日趋严峻以及撤侨、小留学生坎坷回国等新闻事件不断地挑战许多中国父母的心理承受能力、家庭抗风险能力的情况下,许多父母开始犹豫并向老师们咨询:就读于国际学校后,是否还能回到体制内?


在新府学的老师们陆续收到家长们的咨询和被焦虑裹挟的困惑后,校方再一次确信从建校之初,就确定的“双向可逆”的教育方向是正确的。



Jack同学是凭借什么考入衡水初中的?又或者说,新府学的“双向可逆”是如何践行的?


我们和Jack的班主任刘彩霞老师畅聊了两小时,听她讲述Jack从国际化学校成功转学至衡水初中的细枝末节,并试图从一个学生故事看所有学生的未来发展可能。


有关于Jack同学,刘老师先是给了我们一个整体评价:


Jack不算是班上各个方面表现都最突出的那一位,但要是走公立校方向,那么他的数学、英语是优势项,中文应试则是薄弱项。


Jack的两个强项无需置疑。


在数学方面,因为新府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奥数”基因将数学作为办学特色,学校提倡的数学+,及物理、化学、机械等,强调学科间的融合。数学学科强调数理概念的应用和数学模型的搭建,为学生形成完整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好充分准备。



因此,郑同学的数学能力,不仅在纵向维度基础扎实,在横向维度也得到良好发展。


在英语方面,国际学校学生的英语能力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Jack从3年级开始就体验着浸润式的语言环境,加之每天和外教的亲密互动,每天的中英文晨读,还有各种英语活动,都是锻炼他英语能力、培养英语母语感的绝佳机会。


基础教育阶段的升学,假设学生语数外成绩拔尖,往往相当于一只脚踏进名校大门。Jack与衡水初中的距离,往浅了看,是差在语文应试成绩上,往深了看,其实是国内应试教育与国际化教育的方向不同。



刘老师根据之前在衡水初中的教学经验指出,衡水初中在初三的上半年就把所有的课程讲完,留半年时间对7-9年级所有学科复习,分专项做分析。


以语文学科为例。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在中高考里,基础知识和写作都有技巧可循。譬如,基础知识里的字词、拼音、标点等都有固定的答题模式。那么,学生在大量刷题下,掌握了应试技巧就能够刷出高分。


然而,在新府学,中文学科的培养方向是既要给到孩子应试里的专业术语和技巧,又要给到学生一定的文学积淀。因为,对于走国际教育方向的孩子来说,国外的学校考察的是文学积淀而非答题技巧。



国内教育和国际教育在中文学科上的培养方向看似是两条平行线不相交,其实不然,只要搭好学科的基础知识框架,就能够实现双向可逆。


“当孩子有了足够的积淀以后,技巧的点拨可以在短期内达成。但是,没有基础知识的搭建,就无法在后期拔高孩子的学术水平”刘老师如是说。


在新府学,Jack学到的中文基础知识的搭建源自于跨学科共同教研。



譬如,19年下学期有一个“不同时期背景下人物情感”为话题的学科融合项目。


中文课方面,刘老师选择讲杜甫,在备课时,刘老师与历史学科、音乐学科的老师进行了深度交流。


于是,在中文课上,当学生学习杜甫不同时期所做的诗时,学生们能立刻连接到在历史学科上学习到的历史事件,比如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作出《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又或者是音乐课上学习到的唐朝的音乐风格变化等。教师对同一个主题的共同调研,使得学科基础框架搭的全面且牢固。



反观传统的体制内诗歌学习体验:先学杜甫字什么号什么,他的诗被称作什么,他被称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机械化地背诵和知识输入并不利于学生在宏观层面去彻底解构相关知识点,并形成自我的思考和体悟。


而学生们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系统且深度地学习不同时期不同作品反映的人物情感表达,学习体验丰富了太多。


“在知识点和对学生整体能力提升上确实优于体制内的教学,而且课程设计的很饱满,锻炼的是孩子的自我学习的能力,而非背诵能力。”刘老师补充道。



如何弥补Jack“薄弱项”方面的不足?刘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向我们解释:


准确的数据分析透露出他的薄弱点


教师个性化辅导,选修课加持,达到专业提升


父母和学生的心态转变,形成合理期望



准确的数据分析透露出薄弱点


各学科老师每周会给到班主任关于每个学生的周评,再由班主任给出综合评定,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周评、月考等,做成表格式的存档,然后用数据进行精准分析。


当各个老师的反馈汇集到一起时,体现出的学生薄弱项,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该努力的方向也就愈加清晰。



此外,新府学每个学期还有期中测评和期末测评,两者结合学生的阶段性评估,会在每个学期进行两次分层调整,一来激发学生的內驱动力,二来让学生在适合他们的水平分层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个性化辅导,选修课加持,达到专业提升


针对Jack的诉求,他的中文学科老师在课堂上,会多给他一些技巧性的题目来回答,从而加强他对专业术语的认知。


譬如“比喻”这一词,在不同文体中的表述是不同的。比喻在议论文里叫做比喻论证,在说明文里叫做打比方,在记叙文/散文里叫做比喻。通过老师们有意识地点拨,Jack对这方面的理解自然而然的就多了。


再有,新府学开设了多种类型的选修课,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或者针对自己的短板进行补足提升。Jack在必修课之外,主动选择了和中文相关的选修课,来加大学习的力度。




父母和学生的心态转变,形成合理期望


适合孩子的路才是最好的路。对孩子来说最好走的那条路,他会走得开心也会走得更远。”这是刘老师与郑妈妈沟通后达成的共识。


在Jack六年级的时候,郑妈妈产生了让贤泽去试试衡水初中考试的想法,不过,当时他们并没有确定就走公立教育这条路。


直到7年级初,刘老师在与郑妈妈沟通时,感受到郑妈妈的意愿增强,于是,刘老师向郑妈妈分析了国内教育和国际教育两条路的走向及Jack的性格、学习成绩,他的心理承压能力等。


在刘老师看来,要帮助家长形成合理的升学期望,就要直言不讳地告诉家长,孩子的优缺点是什么,以及缺点形成的原因。家校配合家长共同激发孩子的亮点,同时努力提升短板。


刘老师接过很多家长打来的电话,抱怨孩子不听话。刘老师通常会反问家长:你的这种好是不是对方需要的好?和孩子说话时,注意说话的语调和表情了吗?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的学习,像在花钱买东西。以为花了时间,孩子的学习也应该有所提升。然而,路不对,怎么都不对。所以我会跟家长说,相信专业的力量。哪个学科不行就去找学科老师聊,讲出困惑在哪,让老师给出建议。”


“从国际学校转学到公立校,不光是家长的心态要调整,最主要的是孩子能不能接受。而做孩子的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他就更容易打开,进步就指日可待。”



有了数学、英语学科上的优势,加之以上这种查漏补缺的方式,再来看Jack成功转学至衡水初中的故事一点也不意外。



“双向可逆”的普适性



相信对那些自家孩子处在6年级或9年级升学阶段的父母们来说,Jack的学习经验是具有吸引力的。无论要不要去公立校读书,大家免不了会疑问“我家的孩子是否也具备这种能力?”


答案藏在一个学校整体的教学设计和管理上。从整体角度看Jack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现新府学在高质量地遵循国家课程大纲下,采用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小组协作学习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从而夯实基础,达到对知识点、知识体系的贯通理解。



这些教学手段,对就读于公立校却有国际教育需求的孩子而言,也至关重要。我们听过很多从公立校转学至国际学校的学生故事,大部分的结果都是在适应了国际学校的教学模式后,变得更加自信、热爱学习了。


究其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而拥有这些能力的学生,无论在哪种教育体系中,都能开花结果。


但需要强调的是,“双向可逆”不仅仅是选择,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刻苦、勤奋与进取心。在郑贤泽的故事中,我们看得到的是学校给他提供了专业的提升、细节的关怀、心理的辅助,看不到的是他自己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实现双向可逆,

还是在于中外教育的共通性越来越多



在与刘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她提到“从16年,国家的教材改版后,开放型的题目增多了,教材的改变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的确,中国的教育在改革,越来越国际化。譬如,中考中加入了综合实践活动、综合评价,需要学生有更强的知识背景和积累,全科考试中出现了两科考试取最高分,这种评估方式越来越趋同于国际教育中的评估方向。



另外,欧美国家也在向中国基础教育取经。很多英美国家的教师来到北京、上海进行深入的教学交流,学习中国的基础教育精髓。


当中外教育共通性变大的时候,也是“双向可逆”实现的可能性增加的时候。而事实上,世界各国的教育方向是趋同的,21世纪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是每个国家教育改革都在强调的。


往期精选


专家畅议在线教育,后疫情时代“两线兼容”是关键


这些课堂上的问题,中外籍老师都得好好反思!| 找茬


新府学:不脱离实际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创新 | 新思录


将传统教育优势发挥到极致,国际学校的基础教育不扎实不存在!


如何缩小中国创新思维教育与国际领先国家的差距?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2019中国国际学校图谱


● 国际学校薪酬与教师发展报告


●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


专业发展

2020升学指导证书课程


教学管理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


● iPGCE国际教师资格证课程


社群活动

2020第五届升学指导峰会

2020TIPS国际幼教峰会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顶思国际教育行业联合校招


会员服务

SMILE学校会员计划


思选服务商会员计划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